吴友财
一个老朋友的咳嗽毛病又犯了,我充当翻译,陪他奔跑于门诊、药房和医院之间。在英国三年多了,但到医院看病倒是第一次。
英国的全民医疗体制算是比较完善,不管白人黑人穷人富人,都可以在当地的门诊注册一个通用家庭医师,约好时间即可免费看病。不过,凭医生的处方单到当地药房拿药可要掏腰包了。当然,有些特殊群体还是免费的,如老人、未成年人、低收入者等。
因为有政府埋单,再加上英国人办事效率低,就算小小的头痛脑热,排队预约也要一两个星期才能轮到。碰到病情稍微有点复杂,需要几个不同科室综合检查治疗,分开时间段一次一次地预约检查,几个疗程下来非得几个月。这次,陪朋友去看病亲身体会到了。
按步骤,我先帮他预约一个时间,第二个星期终于见到医生了。这里说一下,英国医生看病第一道程序往往是称体重量血压听心跳,称体重几乎每次都要重复。之后问了一些有关症状的问题,输入电脑备份,算告一个段落。
这位医生没检查出什么毛病,所以约了另一个时间到当地的医院检查胸透和肺活量。门诊跟医院的区别大致上可以理解为一般的咨询与特别的治疗,在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,通用医师就会将患者转移到医院。
由于检查的结果显示一切正常,医院的医生显得无可奈何,所以他建议验血。于是,我们只能回到门诊部另约时间抽血,仅仅两分钟的抽血等了一个星期。
两个星期后,医生说血液检查显示正常,又把我们踢回了医院。负责接待的是一个中年女医生,她在我朋友的背上、胸口、腹部很专业地敲打一番后,说没发现异常情况,但她说胃的一些疾病也会引起咳嗽,因此开了一些治疗胃溃疡的药,并建议到市属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肺部检查。
又等了两个星期才轮到我们,只进行了简单的肺活量测验。又过了三个星期,开胃药的那位女医生很高兴地说,肺活量的检查结果正常,但她可以再次约市属医院的扫描检查,并可告知扫描的结果。而那将是四个月以后的事了。
幸亏只是多年积下来的慢性咳嗽,不见好也不见得会变坏,不然我朋友真成英国国民保健体制的受害者了。
走出装修得干净舒适的医院,天色还早,冷风吹得人一阵哆嗦。或许在英国,真正能够医治病人伤痛的,不是医生的“三件法宝”——止痛药、抗生素、激素,而是那舒适的靠背椅和五星级的笑容吧。